《救援》是斯蒂芬·罗电影公司最新推出的杰作。作为一部以IMAX 3D和2D格式拍摄出来的影片,《救援》记录了加拿大海军及其国际同行(美国海军、空军和空中国民警卫队及非政府组织)的非凡工作。他们从事着全球性重大灾难和突发事件生死攸关的救灾响应工作。《救援》的拍摄场地包括:北大西洋、哈利法克斯、蒙特利尔、加利福尼亚、内华达以及2010年地震发生后的海地地震现场。

《救援》紧随片中四个主要人物的救灾经历,这四个主要人物是:加拿大皇家海军军舰“阿萨帕斯卡”号舰长彼得·克雷恩;美国空军上尉,C-17军用运输机飞行员劳伦·罗斯;美国陆军少校,CH-47“支努干”直升机飞行员马修·琼克;自告奋勇的应急专家史蒂文·赫柯林,当时他们都在积极响应2010年海地大地震的救灾工作。

对于《救援》的拍摄,摄制组2010年2月2日在海地地震最初发生两周后便赶赴现场。当时海地地面上的情况仍然是变幻莫测——极具危险的。

与传统的摄制组相比,在海地地震后的环境中拍摄普通电影,你只需要一个2或3人的摄制团队;而要拍IMAX 3D电影,就得需要一个9人的摄制组。摄影机本身就需要更多的人手来做操控等工作。还有一些照明器材,鉴于当时的情况虽然很小——所有这一切设备都必须是可移动的。在拍摄立体电影时,许多准备工作都是两倍的:你得装载两个胶片盒而不是一个,而且在任何特定的时刻,你都得携带两倍的胶卷。

为了在临行前制定一个行动计划,本片摄制组通过广泛的渠道搜集和筛选信息——如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许多非政府组织以及网络资源——而且他们事先与加拿大海军和美国空军取得了联系。但这些信息难免不完整——在海地地面的实际情况实在是太混乱。

摄制组不想进入灾区的中心地带,因为到那里他们可能会导致局面更加混乱——而且他们也可能被困在那里。因此,必须作出一个决定来明确前往海地的目的地和前往海地的方式。结果大家都决定不乘船去。相反,摄制组取道多米尼加共和国进入海地。在多米尼加共和国巴拉奥纳电影制片公司的协助下,摄制组得以筹建了一个有住所和车辆的后勤基地以便研究如何从巴拉奥纳进入海地。

可是要从哪儿进入海地呢?幸运的是,这个IMAX巨幕电影摄制组几个月前就已经在加拿大海军“阿萨巴斯卡”号和“哈利法克斯”号舰艇上开始拍摄《救援》了。他们在海军横渡大西洋期间就已经拍摄了一些训练活动的场景,而且非常意外的是,他们碰上了同样被派往海地雅克梅勒的船舰。所以他们决定将雅克梅勒当作摄制组的首要目的地。从那里开始,他们将不得不临场凑合着他们的拍摄工作。

到达海地这样一个基础设施所剩无几的国家,就仿佛置身于一个战区。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军事人员和装备作为救援行动的一部分出现在那里,看到到处都是好像被炸毁的坍塌建筑物——这一幕一幕的场景真的使我们心中产生饱经战乱的感觉。

摄制组不想将自己强加于海地,因为这个地区的资源已经捉襟见肘。摄制组决定呆在多米尼加共和国,大家每天乘直升飞机进出海地。他们从当地一家货运公司(该货运公司因地震实际上已经停业)租来一辆平板卡车,就是借助这辆平板车他们在海地一个预先安排的地点集合。在海地期间,这辆平板车就充当了拍摄组的移动大本营。他们还雇用了一位会说克里奥尔语的导游。

导游领着他们四处走,摄制组成员都紧随导演史蒂芬·罗这位“领头羊”;他的本能会告诉他到什么地方去找到最合适的拍摄时刻。斯蒂芬不想追寻血腥的或骇人的场面。他只想向人们展示灾难的规模以及各个非政府组织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军事人员是如何帮助救灾的。

走进那些充满苦难且孩子们都拉你的衬衫说自己很饿的地方,你必须护住你的盔甲,以免就此停步或彻底崩溃。摄制组每天带了一个食品冷却器、一些饼干、格兰诺拉燕麦棒等,但是他们觉得自己无法在他们的司机和其他海地人面前吃,所以他们除了保留饮水外把所有的食物都分发了。看到人家都是饥肠辘辘而你却只顾填饱自己的肚子,那种感觉真不是个滋味。摄制组成员回来时候都深感不安和沮丧。他们是带着很多苦恼的回忆回来的。

电影摄制组从巴拉奥纳飞进一个雅克梅勒附近的一个小机场, 他们每天都与海地的司机和向导在那里汇合。这是一个小小的频临崩溃的机场。在拍摄第一天,摄制组成员与加拿大救灾应急队取得了联系。从那里开始,摄制组对现场发生的一切或有意义的事情进行了拍摄,例如他们去了一家加拿大海军重建的孤儿院。每天进行即兴拍摄是他们必做的工作。

在海地的通信设施是参差不齐的,摄制组常常在大白天也会迷失。他们得通过在多米尼加共和国的大本营与外界保持联系,每晚他们都要回到那里,然后再在那里与蒙特利尔电影制作公司联系。例如,他们会在多米尼加共和国收到一条发自 “阿萨巴斯卡”号并由渥太华转发的短信,该短信告知他们海军准备来迎接摄制组并要带领他们参观莱奥甘。很多这样的事情都是通过发短信来沟通的;出于某些原因,黑莓终端机可以正常发短信而普通手机反而不能。军方人员甚至说,发短信是他们的主要通讯方式。他只想说通信是有点困难的。与美国军方及其空军联系也是一样的困难。K2公司在美国的联合制片商得到消息说,第82空降团将从洛杉矶挥师前往多米尼加共和国,然后摄制组将安排乘直升机去与第82空降团汇合。

仅弄到一架直升飞机这本身就是一项苦差了。首先,太空摄像机底座就不适合安放在任何直升飞机上。而且在临近海地的地方有很多直升机都用于救援行动了。摄制组最终在波多黎各找到了一架合适的直升机,因此他们不得不将太空摄影机从洛杉矶空运到波多黎各,然后直升飞机不得不加油作短暂的航行飞往海地。他们在安装了太空摄像机的直升机上拍了四天,导演也在机上。与此同时,在巴拉奥纳的摄制组其余成员准备在雅克梅勒地面上拍摄。太空摄影机镜头让摄制组明白了眼下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进一步的拍摄工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途径。

要获得在海地领空的飞行授权,就必须联系美国南部司令部军事基地的部队。美国南部司令部负责向海地政府提出请求。他们对摄制组的答复是:过来吧——尽管飞过来吧!我们的领空现在对所有人都开放。你们必须小心使用雷达、留意空中往返的飞机。你们必须用眼睛观察。空中碰撞是真正令人揪心的事情……,直升机不得不经常飞进太子港去加油。

在一次飞往海地加油的途中,摄制组遇上了斯蒂芬·赫柯林,他是一位经历过若干次灾难的灾难管理自愿者。凭个人的人格魅力,赫柯林多次免费搭上了摄制组飞往太子港的直升机。他“劫持”的记录片的工作人员,这也是件幸运的事;后来他们为他拍摄了组织医疗后送的那一片段,而且赫柯林也成了本片的一个重要角色——这真是纪录片现场纪实的一个典范。与此同时,摄制组并不满足于从局外人的角度见证灾难,而是将自己的直升机捐作空运地震灾民之用,以便为赈灾工作作出贡献。